履歷:“腳色狀”演變?yōu)椤皞€人簡歷”
2013-09-02 12:04 點擊量:1335 來源:未知
一踏上社會,人們就會碰到填寫履歷表之類的事情,人事檔案也便因此建立。履,本來是指單底的鞋子,由穿鞋引申為踩、踏,故而“履歷”的原義是“行步所至”,并由此解釋為人的經(jīng)歷。
人的履歷(經(jīng)歷),古時稱“腳色”。將之寫成書面文字,就稱為“腳色狀”。據(jù)宋代趙升的《朝野類要》卷三記載,“腳色狀”是在行將做官或遷官之前,將自己的鄉(xiāng)貫、戶頭、三代名銜、家口、年齡以及曾任職務(wù)、有無過犯等方面的內(nèi)容,以書面形式寫下來,呈報上司的必要程序。
到了宋代,顯示履歷的“腳色狀”,在官場上已屢見不鮮。宋代文學(xué)家范仲淹曾在尺牘《與韓魏公》中說:“其子得殿侍左班,養(yǎng)母未得,此中又無指使闕,曾申腳色狀,今上呈,如有指示安排處,乞留意。”
這里的“腳色狀”,與我們今天謀職位寫的簡歷是完全一樣的。
清代文學(xué)家趙翼在其《陔余叢考》中認為,“履歷”二字始見于《魏書·源子恭傳》。魏晉所說的“履歷”,有指“行步所至”的,比如陶淵明的《還舊居》詩:“履歷周故居,鄰老罕復(fù)遺?!币灿兄競€人的資格和經(jīng)歷的,比如《魏書·廣陵王羽傳》:“卿履歷卑淺,超升名任,不能勤謹夙夜,數(shù)辭以疾?!?/p>
后來,“履歷”一詞又慢慢演變出書面“個人簡歷”意義,代替了宋代的“腳色狀”,流行于社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謀職行為。 (閻澤川)